從Line群組、臉書到新聞報導,假資訊已滲入我們日常生活,無所不在,就算事實查核機制已在全球各地展開,仍舊無法第一時間澆熄蔓延的火。
不過,多數時候,我們其實能為自己把關假資訊,「只要你願意查證,百分之八十的假資訊都很容易查證」資深工作者黃哲斌舉例一則今年3月的生育率新聞,裡頭提及2019年全球各國生育率排名,台灣名次吊車尾。但今年才過了3個月,能跑出整年度排名資料,拙劣顯現這則新聞的可信程度,不過光是官網上這則新聞就高達兩萬多個讚,「只要有點好奇心」黃哲斌說很多時候都可以戳破謊言。
Storyful事實查核三重點:來源、時間、地點
黃哲斌特別介紹Storyful查核事實的準則、方法,Storyful是一間社群媒體查證機構,透過自動監控和人工查核並行方式進行,流程分成4階段,依序為監測、查證、授權、放送,透過自家研發的演算法,監測爆紅的文字訊息、照片,經由人為求證,再供媒體客戶刊登,以此賺取授權費,目前這套查核方法廣泛被新聞媒體作為參考。
Storyful的查證重點分成三部分,分別資訊來源、時間和地點。在來源部分,可以從發文者的帳號下手,從頭貼判斷身份真假,再由「過去貼文軌跡」、「與這則貼文關係」去理解意圖,以此辨別資訊,黃哲斌也提到,不少美國主流媒體都使用俗稱的「網路徵信社」去調查發文帳號的資料,資料甚至包括刷卡紀錄、住家地址。

而在時間方面,必須注意資訊上傳與報導時間是否吻合,「貼文時間太早、太晚都會降低可信度」黃哲斌說,而影像或照片的影子,以及照片後設資料(Metadata)都是細節裡的有力資料,另外,當地氣象與資訊中所呈現是否相符也必須注意。
最後是資訊的「地點」,可以從事件發生地與發文者的地理位置,初步判斷資訊的可信程度,也能多觀察資訊所提供的地理資訊,再比對Google Earth或Google Map確認,另外,資訊裡頭的車牌、標示甚至是口音都是判斷依據。
剩下百分之二十難纏的假資訊
那剩下百分之二十的假資訊呢?黃哲斌承認假資訊在不同動機和樣貌之下,擁有相當複雜的樣貌,在脈絡刻意被抽空、事實遭不實扭曲的情境之下,的確難以辨別真偽,除了盡可能還原脈絡,歐美各國也紛紛起義,除了試圖與相機公司合作,建立影像比對資料庫,也努力訴求立法。

但從外在建築起的假資訊防護網,永遠不可能攔截所有假資訊,黃哲斌最後再提出,從自身防堵假資訊的五點建議,分別是善用搜尋資訊、進行核實行動、重視資訊履歷、建議媒體白名單、重視線下分享與溝通。
談假影像 陳益能:Do no harm
談到辨別影像真偽,台灣記者協會秘書長陳益能以醫學界著名格言「Do no harm」作為主軸,如今,我們經常處於接收資訊的不利脈絡之下,在捷運上滑手機、邊看電視邊滑手機,加上拜科技所賜,在手機螢幕像素密度越來越大,人的眼睛甚至已不能負荷所呈現畫面的全部細節,在這樣的前提之下,當我們對一張影像產生質疑,陳益能說「什麼都不要做」,只要先對影像保持懷疑。
對陳益能來說,與其查出影像真假,先決定要不要相信才是不被欺騙的第一步,而這能夠從判斷影像材質「一致性、持續性」著手,一張真實的影像資料,裡頭所有人事物呈現應有一定品質。

除此之外,陳益能也強調影像的「對焦」,在光線充足的空間裡,通常相機光圈小,焦段也就無限遠,照片上的遠景也會是清楚的,反之,在昏暗的環境裡,必須將相機光圈開大,焦段因此有限,容易造成背景模糊。另外,陳益能也提到判別照片的光源位置和影子方向,甚至是比對照片裡的人、物是否站在同一平面上等辨別方式。

造假影像,不少是帶著惡意意圖來到閱聽眾面前,陳益能再次提醒「別在處於劣勢時接戰」,別急著做出判斷或是反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