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黃子佼,華人圈全方位藝人
這幾年人們越來越喜歡/容易生氣。人,當然有情緒,也需發洩。在過去沒有社群網站的時代,這可能就是客廳或車子裡面的小型個人風暴,或者是拿起電話,花一秒一秒扣錢的電話費,跟至親愛人好友傾吐,生氣只是私下的活動,不太會把事件鬧大甚至變成群體宣洩。社群平台興起後,很容易針對自己或公眾事物而發言,多半是因為生氣了!有些事關重大,但多數與自己無關,天高皇帝遠,發現發文發洩後,無濟於事,改變不了事實。俗話說,坐而言不如起而行,如果痛恨政治,該努力加入政治圈,改變世界;如果覺得娛樂圈不長進,應該加入娛樂界,做有意義的創作投資推動...。但發文?到最後只是流於文字遊戲,得到留言共鳴,或者啟動對罵,讓事情更加沒有焦點,得不到正確答案,從一個人的生氣變成更多人的生氣。一個小風暴的反芻情緒,變成無謂彼此攻擊,這是當代最火紅的,屬於社群網站上的生氣。
不得不說,社群平台在某些角度,是幫了人類交流很大的忙。所以,試問,社群平台有錯嗎?比如,微博臉書IG...有錯嗎?它們一開始的功能和目的,絕對不是為了要讓大家做另類發聲竄起暴走共鳴吧?更大的出發點應該在於交友、分享再串聯起情感?臉書沒有錯,用的人怎用?用得好用得巧沒事,譬如廣交朋友,或者找到失聯多時的老友等等等;用偏了,就容易變成發洩管道,造成更多誤解,或是更亂的世界,以及認識與不認識的人的詭異人際關係。
不可否認,到目前為止,當然有許多在網路上透過生氣而達到目的的運動或事件。但攸關眾人的大事,值得氣,可是,以我自己平常滑臉書看到的狀態,確實還有好多屬於無意識地、不經意地發洩,然後引起討論,並且走向謾罵偏頗居多。舉個例子,一個平常EQ高的朋友,某日在臉書,生氣了。文章一開始,他也提及自己很少在臉書上作負面分享,但這次忍不住了,聽起來很理性吧?看到結語時,我卻挺意外也很難過。事件的重點,是他在假日上班進工作室時,發現鐵門外被兩大垃圾佔據...。最後的結語是:這就是我所生長的台灣,自私自利的台灣人所做的事情...
這兩句結語,合理嗎?台灣有兩千多萬人口,當中只有一個人在他門前擺垃圾讓他生氣,但發洩的當下,怒了?直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?我沒那麼偉大,無法替我所生長的台灣所有人說話,但稍微思考一下,就能夠明白,多數台灣人還是友善、熱情、和平、有禮、守法,最重要的是,我們都沒有放垃圾檔住鐵門。在發洩生氣的過程裡,很容易用激烈文字去刻意尋找共鳴、抒發情緒,用有力道的文字,換來認同與紓壓,只有少數人能用高度幽默或諷刺來完成。可惜了!好的OPENNING,卻有暴走結語。
我當然不會去對他生氣,也可以理解他的生氣,只是這篇生氣,一定引起他朋友間的討論跟集體憤慨,這樣的網路社會氛圍好嗎?根本不會解決鄰居的自私,真正該執行的,不是發文告訴大夥並分享自己多火大,何不轉身跟老婆碎念一下就好,然後勇於去跟該鄰居交流,才是正確方式吧?
查看更多文章:
- ║傳播║哪種人,較好?
- ║傳播║即時文章是新聞媒體的續命丸或糖衣毒?-To take or not to take, that is the question
- ║傳播║三十同人,社群《立報》回來了——《立報》改版發刊詞
- ║教育║立報起蟄 推動教育創新、媒體革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