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(TIDF)將於下週五(4/30)熱烈起跑,為期十天的影展將放映140部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,為台灣觀眾帶來一場盛大的觀影饗宴!而眾所矚目的「亞洲視野競賽」、「國際競賽」及「台灣競賽」共44部入圍作品,及「華人紀錄片獎」共18部入選作品,在經過眾評審的激烈會議後,將於5月6日的頒獎典禮揭曉獎落誰家。今年因疫情影響,評審會議將移至線上舉辦,外籍評審紛紛表示非常遺憾無法親身來台參與,也為台灣仍能舉辦實體影展而高興。
本屆競賽評審陣容堅強,廣邀來自台灣、亞洲與國際的重要策展人、影像與文化工作者,盼串連各界、融會多元觀點,評選出獨具代表性的得獎作品。台灣評審代表包含知名音樂製作與策展人鍾適芳、資深金獎剪輯師雷震卿、獨立策展人鄭慧華、詩人及文化工作者鍾永豐。國際評審更包含加拿大獨立策展人Jesse CUMMING、資深荷蘭製片人與紀錄片顧問Martijn te Pas、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紀錄片策展人Dimitris KERKINOS、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委製編審及獨立策展人Rasha SALTI,完整競賽評審組合可見文末附件。
此外,評審團亦不乏當代重要的影像創作者,TIDF更將特別放映數部評審的精彩作品,其中包含越南藝術家阮純詩(NGUYEN Trinh Thi)、菲律賓獨立電影創作者約翰.托雷斯(John TORRES) 、新加坡重要紀錄片工作者陳彬彬(TAN Pin-pin)與日本當代深具影響力的動態影像藝術家牧野貴(MAKINO Takashi)。
重現梁朝偉經典演出!阮純詩重新拼貼越南電影史
擔任國際競賽評審的阮純詩創作類型多元,於世界各地參展經驗無數,以電影和錄像藝術持續探究記憶如何暗藏、錯置或曲解歷史,並檢視藝術家在越南社會中的定位。其3部於TIDF放映的作品,都是主題與電影相關的電影,無法來台參與影展的導演,也特別錄製了問答影像獻給台灣觀眾。
改編自作家卡夫卡的短文〈十一個兒子〉,《十一個男人》(Eleven Men, 2016)從1966至2000年間越南電影製片廠的數部經典電影製作中,擷取十一位男星的影像進行拼貼,其中更包含梁朝偉於《三輪車伕》中的經典演出。女性旁白不斷細數男性銀幕形象的同時,也再現了越南的國族、歷史與性別。
《每天都是七〇年代》(Everyday's the Seventies, 2018)則同時並列三段關於70年代的檔案影像:唱片行老闆訴說橫跨香港及越南的記憶;電影中的明星誇張演繹傾城愛情;主流媒體則反覆播送政治官腔,三種詮釋歷史的角度彼此互文又矛盾,交織出香港的越南難民故事。本作原為三頻裝置,導演特別為TIDF改成戲院版本於大銀幕放映。
以毛利族導演貝瑞・巴克禮主張原住民族影像創作應自成一類「第四電影」為本,《第五電影》(Fifth Cinema, 2018)透過各式資料畫面及家庭錄像,傳達反殖民、反開發主義的思想,突顯性別、國家及族裔的權力關係。導演盼以「第五電影」包容各種被霸權壓抑的聲音,也藉此對影像再現做出反思。
傳奇膠卷起死回生!菲國獨立電影導演妙玩影像
台灣競賽評審之一約翰.托雷斯是菲律賓的獨立電影創作者、音樂家與作家,執導作品於國際影展多有斬獲,2013年維也納國際電影節更以焦點單元放映其作品。他擅於轉化個人及檔案影像,將紀實影像的元素翻轉為虛構敘事創作,作品常觸及愛與家庭,也處理回憶與時事、軼聞、神話及民俗信仰的關係。而5月2日場次的映後,更特別邀請到導演本人和影迷越洋連線視訊交流。
奇片《人民力量重磅彈:越南玫瑰日記》(People Power Bombshell: The...